安全管理网

从“郑州桥”的胶水看危化品安全监管

作者:徐光亮  来源:青州市安监局 
评论: 更新日期:2011年11月21日
  《钱江晚报》“郑州桥的胶水有点冤”一文中提到“耗资3000多万元,不到两年桥面两侧80个石栏杆掉了26个,严重威胁过往行人安全!前两年,投资5000万、名噪一时的南京汉中门大桥也难免胶水糊桥的命运。这几年,胶水技术又有大发展。桥梁专家余钟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桥面的花岗岩铺装、桥体岗岩栏杆的柱头装饰都属于后期装修施工。而用石材胶粘接是一种常规做法,应用广泛,它的功效不同于普通胶水。著名桥梁专家范立础院士就曾经说过,“科学不可能认识到终点。如果以前的规范做得不够谨慎,对风险估计得不足,那么在新规范里就要改进。我国的规范几乎是多年不改,而美国的规范每三到四年修订一次。”专家们依据的规范是什么呢?按照交通部门设计规范,室外受雨淋的混凝土构件,钢筋保护层最小设计厚度尚不到国际通用规范规定的一半。桥梁的设计承载能力仅为美英的68%和60%。这么个标准放在过去可能会顶上个几十年光阴,即使胶水粘合质量不过关也不会立马就塌了,但是放到当下,车辆数量大爆炸加上河流污染日益严重,这座“郑州桥”必然老得更快。  
  文章感慨:离奇的变量太多,责任的坐标缺失,科学家也只能徒唤奈何。上世纪90年代,上海外滩“外白渡桥”当年的外国承建公司来函给中国政府部门,称到某年某月某日,该桥寿命已到100年,“我们对该桥的责任已经终止”。而在缺乏“目标使用年限制度”的中国,谁敢对一座桥负上100年的责任?
近年,国家不断加强危化品安全监管,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越来越到位,我们在一线工作的监管人员,对监管日益严格感触最深,随着高危工艺自动化改造和安全标准化创建不断深入开展,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和政府安全监管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
  不过,正如作者对胶水桥发出的感慨,在危化品监管领域责任坐标也应进一步明确。
  建立明确的责任坐标首先是将企业主体责任放在首位,如果企业主体责任不落实,安全投入不到位,安全教育培训流于形式,甚至大部分安全管理工作流于形式,这种情况下,监管很难起到有效作用。
其次,监管部门应当管其当管,比如各种层次、形式的审查,未必皆有必要,对于高度危险的建设项目,当然应该全部审查,但是目前分类管理仍稍显粗疏,特别是设施设计审查,应当由设计单位承担全部法律责任,经审查后,到底是谁来承担责任,遇到问题责任如何厘清?
再者,评价等中介机构责任不够清楚,有的企业整改困难,与中介机构协商回避,监管部门是很难发现的,反之,如果监管部门的专业水平达到如此高度,何须中介进行服务?部门在监管中本身就有服务的内容。
  综上所述,准确的责任体系中部门的位置应当是监管,既对企业进行监管,也对评价等中介机构进行监管,监管有准确,方法要得当,措施才有力,效果才明显。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