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疲劳的规律

  
评论: 更新日期:2011年05月17日

 1.疲劳的一般规律
  

  ①疲劳可以通过休息恢复。青年人比老年人休息恢复得快,因为青年人机体供血、供氧机能强,在作业过程中较老年人产生的疲劳要轻。体力疲劳比精神疲劳恢复得快。心理上造成的疲劳常与心理状态同步存在和消失。
  
  ②疲劳有累积效应。未消除的疲劳能延续到次日。当重度疲劳后,次日仍有疲劳症状。这是疲劳积累效应的表现。
  
  ③疲劳程度与生理周期有关。在生理周期中机能下降时发生疲劳较重,而在机能上升时发生疲劳较轻。
  
  ④人对疲劳有一定的适应能力。机体疲劳后,仍能保持原有的工作能力,连续进行作业,这是体力上和精神上对疲劳的适应性。工作中有意识地留有余地,可以减轻作业疲劳。
  
  2.疲劳与休息恢复的关系
  
  ①疲劳的产生与消除是人体正常生理过程。作业产生疲劳和休息恢复体力,这两者多次交替重复,使人体的机能和适应能力日趋完善,作业能力及水平不断提高。
  
  ②人在作业过程中体力消耗也在进行着恢复。人在作业时消耗的体力,不仅在休息时能得到恢复,在作业的同时也能逐步恢复。但这种恢复不彻底,补偿不了体力的整个消耗,对精神上的消耗同步恢复很困难。因此,在脑体劳动后,必须保证适当的、合理的休息。
  
  ③疲劳与恢复相互作用是适应生理、心理过程的动力平衡。作业消耗体力越多,疲劳越快,刺激恢复的作用就越强。实质上疲劳是人体中枢神经产生的保护性抑制,这种抑制作用刺激着机体恢复过程。
  
  3.疲劳的积累
  
  人体疲劳是随工作过程的推进逐渐产生和发展的。按照疲劳的积累状况;工作过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1)工作开始阶段。人体的工作能力没有完全被激发出来,处于克服人体惰性的状态。这时不会产生疲劳。
  
  (2)工作高效阶段。经过短暂的第一阶段后,人体逐渐适应工作条件,人体活动效率达到最佳状态并能持续较长时间。只要工作强度不太高,这一阶段不会产生明显疲劳。
  
  (3)疲劳产生阶段。持续较长时间工作,伴随疲劳感增强,导致个体工作效率下降,出现了工作兴奋性降低等特征。进入这一阶段的时间依据劳动强度和环境条件而有很大差别。劳动强度大、环境差时,人体保持最佳工作时间就短。反之,维持在上一阶段的时间就会延长。
  
  (4)疲劳积累阶段。疲劳产生后,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减轻疲劳。否则由于疲劳的过度积累,会导致人体暂时丧失工作能力,工作被迫停止,严重时容易引起作业者的身心损伤。
  
  疲劳的积累过程可用“容器”模型来说明,在作业过程中,作业者的疲劳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工作强度、环境条件、工作节奏、身体素质及营养、睡眠等。“容器”模型把作业者的疲劳看成是容器内的液体,液面越高,表示疲劳越大。疲劳源不断地加大疲劳程度,犹如向容器内不断地倾倒液体一样。液面升高到一定程度,必须打开排放开关,降低液面。容器排放开关的功能如同人体在疲劳后的休息。容器大小类似于人体的活动极限,溢出液体意味着疲劳程度超出人体极限。只有不断地适时休息,即“排出液体”,人体疲劳的积累才不致于对身体构成危害。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