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比上海外滩事故更可怕的舆论踩踏

作者:苏一鸣  来源:新浪博客 
评论:  更新日期:2015年01月15日

2015年元旦一大清早,还沉浸在前一天晚上跨年演唱会的美好气氛中,没想到拿起手机看到的新年第一条推送新闻竟然是“上海外滩跨年夜发生严重踩踏事故,截至目前已造成35人死亡、43人受伤。”

  不是不相信,而是不愿相信。凭着过去做记者编辑养成的职业习惯,笔者迅速从网上搜罗各种关于踩踏事件的信息碎片,希望能看到真相。

  然而,微信时代的信息传播都是极其碎片化、交互式的,其间真真假假、错错对对交叉杂陈,与传统的一对多式的权威新闻发布模式有很大不同,让新闻人都莫衷一是,就更让一般人极易看不到真相、被舆论牵着鼻子走了。传播都是信息在前、舆论在后。以此次事件的报道轨迹来看,从“有人抛洒疑似美金的代金券”到警方辟谣“踩踏事件与抛洒代金券无关,后者在踩踏事件发生之后”,其实也就几个小时的时间,网络信息传播就经历了一次快速的自查、自纠、自清的“自我救赎”,无疑是值得欣慰的。但是,在网络信息新闻时代更多扮演着“舆情领导者”角色的传统公共媒体或者官方媒体以及众多握有舆论话语权者如“大V”们,在后续报道中的表现似乎又不那么让人感到心安——接下来的一场“舆论踩踏”让人看到了某些倾向的可怕影子。

  和过往的诸多灾难报道一样,所谓的“黄金七十二小时”之内,除了快速更新的救援情况、事件处理结果通报、最新遇难人数等信息如碎片般纷至沓来外,各种角度的回忆、反思甚至批评也倾注而下。这本是舆论发酵的正常过程,但在这一波反思中,有一股占据着绝对主场的是声音,就是针对政府管理者没有做好应急预案、处置不当的种种批评云云,诸如“《新华社三问上海踩踏事故:管理部门难辞其咎》”;“这本是一场可以避免的事故!”;或者“一线城市的管理水平应该比较先进,缘何出现如此重大的人员伤亡?”;等等,都是一些带有反讽意味的质疑声。这和过去我们在许多群体性事件发生之后的舆情反应差不多,似乎现在民间已经形成了这样一种思维定式:凡是发生事故或者丑闻,尤其是涉及到老百姓受损的事件时,舆情就会先一步将板子拍向政府公共部门——不管真实原因如何,政府有关部门、有关人员很定是错了,而且错得很深。经过一轮又一轮群体性事件、暴力拆迁事件报道中的舆论造势,加之反腐暴露出的一些内部问题,被一些“唯恐天下不乱的人”加以引导,导致如今的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似乎已经成了民众心中的“万能撒气桶”,动不动就成了矛盾的对立面。这显然是不正常的。

  诚然,作为国内一线城市、世界性大都市,上海的大型公共活动组织和保障能力应该是全国首屈一指的,而在如此美丽的地方发生如此的惨剧,追问一下“风险预防策略是否充分?安全管理手段是否到位?应急控制措施是否及时?”也是在情理之中。但仔细回顾并思考一下事件发生的前前后后,你也会很容易发现:政府有关管理部门如警察、安保等部门的确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但是不是我们的民众也应该反思一下自身的问题呢?

  让我们撇开小道消息而从官方报道中来找寻线索。同样据新华社报道,其实上海黄浦区政府有关方面并非没有做险预防策略、安全管理手段和应急控制措施,相反,“记者从权威部门获悉,据介绍,考虑到往年人流量众多等问题,外滩取消了1月1日的跨年活动,但截至2014年12月31日晚8点半左右,外滩的人流量已接近2013年灯光秀时的规模,远远超过预期。”着说明,身处中国最繁华街市的上海警察们,在万人新年狂欢派对这个节骨眼上,并非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弱智”“少一根筋”,恰恰相反还多绷了一根弦——“根据事先部署,上海相关部门已组织了超过平时相当多的警力到场,后来又增派了500多警力”。又有网友质问“1200多警力如何维持几十万人的秩序?”,其实,这就不能简单而矫情地从人数对比上来做评价了,而是要综合考虑到参加跨年活动人们的群体特点、当时的心情以及数量,来客观地分析。

  考虑到跨年夜的特殊时刻、特殊场合,以及当时前往参加活动的绝大多数都是热血沸腾的年轻人的等情况(逝者名单统计分析也证实了这一点,个个都是强筋健骨的年轻人没有一个老弱病残),也没有暴力恐怖袭击,那么生命为何却如此不堪一击?事实上,按照有关个体在群体性行动中的行为分析结论,在极度恐慌情绪下引发的混乱局面之中,再多的警力也难以保证绝对的安全,除非有十分完备的事前预案,即通过限流措施不让那么多人进入外滩,确保人数不超饱和,但是这又会引发没有能够参加跨年狂欢的年轻人的新的不满。所以,两难。

  再来看看舆论的评价。新华社“三问”文章中还特意列举了一反一正两个案例:一个是2004年北京密云迎春灯展发生特别重大伤亡事故,当时北京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的《通报》称:“暴露了工作上、思想上较为突出的漏洞和问题,一是安全意识不牢固;二是工作作风不扎实;三是城市应急体系不够健全;四是公共安全教育与培训工作比较薄弱。”有人以此作为批评上海事故中政府失职的引证,但应当想到的是,作为政府在这篇官方《通报》通篇批自己做得如何如何不好,是应该的,上海市委市政府1日也在紧急部署伤员救治和善后工作时表示,“当前一方面要抓紧救治,同时要抓紧对事故进行调查,依法依规处置,更要举一反三排查隐患,从制度上完善。”也是应该的。但作为第三方媒体评价机构,如果套用政府《通报》,往往就忽视了另一个更值得反思的问题——社会和百姓更应该从事故中反思总结学习什么?就连习近平主席在紧急批示中也只是谨慎地用词“抓紧调查事件原因深刻汲取教训”,因此这样的扣帽式的预判显然为时过早了。

  笔者并非否认政府有关部门在此次事件中存在处理失当的情形,而只是想说在一次又一次反思类似公共活动安全事故的时候,更应该反思一下公民的安全意识教育。尤其是在调查结果未出来之前,先入为主地一刀切、一面倒地对政府管理者发难,批驳、指责、谩骂,除了抒发一下胸中怨气、吸引一下眼球之外,实则是不仅无助于反思和吸取教训,反而加剧了不满甚至对立情绪。

  另一个例子是:“上海外滩踩踏事故发生的同时,就在大洋彼岸,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同样有人在欢庆新年到来,然而,与网友拍摄的上海外滩人群密如蚂蚁、聚成“一锅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纽约街道每隔一段就竖起隔离栏和防护带,并对人流流向实施明确规定,在网友拍摄的照片中,纽约时代广场人流众多,但仍井然有序。”笔者4年前还真在纽约过了一回新年,从圣诞节到元旦再到农历春节,连续经历了三场跨年狂欢,从时代广场到唐人街,其实人流丝毫不亚于上海外滩,照样也是摩肩接踵,熙熙攘攘,有时候有的地方同样也会“一锅粥”,并非全都是“井然有序”的。而且可以肯定的是,纽约投入的警察与市民之数量对比也远没有上海大,因为纽约警察人数本来就不多,而上海除警察之外,实际上还有武警、保安、协管员和基层社区治安人员等各种维安人员,“投入战斗”的远不止1200人。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何一方平安跨年、一方发生踩踏?

  这里不得不承认的是,偶然因素在事故发生时是不能不考虑的。按照“广场效应理论”,多数人到了像外滩跨年这样的场合,某种程度上跟丛林中的普通动物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情急之下的自保行为,盲目从众行为等等,这时候理性思维就很难短时间内发挥作用了,更别说助人了。于是我们就看到,即便是听到了“前面有人摔倒了!”之类的呼喊,人们也会不顾一切地从别人脸上趟过去。这是动物的本能。从此意义上看,踩踏事故某种程度上像是“天灾”。

  再回到上海和纽约的对比中,笔者认为,除了政府应急管理水平的差异之外,民众自身素质的差异也是不可忽视的。就笔者在纽约跨年夜所见,虽然时代广场、CHINA TOWN人头攒动,也有无序的时候,但总体上人们还是理性的,是有组织有纪律的。这里有一个细节,“纽约街道每隔一段就竖起隔离栏和防护带,并对人流流向实施明确规定。”是两市管理方面的显著差异,从照片上看,上海方面更多的是手拉手搭人墙。但试想,如果真的设置“铁马”,限制人们进入陈毅广场,恐怕这些没能进入的年轻人也没有那么理性。因此,说到底还是人的问题更多一些。

  笔者并无意否定中国人的素质。其实,在今天凤凰网的一组新闻图片中,我们也看到了伦敦街头狂欢夜的各种丑态,照片中照样是垃圾遍地,醉酒者横卧街头、皮条客伺机而动,如此等等,和笔者想象中的“资本主义老牌绅士国度”大相径庭,却和我们常常批评的“十一黄金周”过后景区垃圾遍地的景象并无二致。所以,这是现阶段人类的通病。

  因此,回到对上海外滩事故的反思中,除了反思该反思的政府过失外,其实作为百姓、作为个体,更应该反思我们自身的灾难教育、公共安全教育。

  对此,新华社报道里提到了一个很好的词——“和平麻痹”——尽管很多城市都有针对公共安全事件的应急预案和培训安排,但是这些预案的可操作性不强,即使再有效的预案,现实中也需要动态调整。这样的“和平麻痹”还有很多,比如随处可见的人民防空设施和应急避难场所,有几个人真正了解它们的用途和怎么用?现在不少人防设施作为地下室出租了,应急避难场所只见指示牌却不见进出口,就连身边最近的灭火器、公交车上的救生锤,恐怕真正懂得使用的人也不太多。

  都说中国人是善于在灾难和事故中学习成长的民族,要从根本上避免此类公共安全事故,或者遇到此类事故时尽可能减少伤亡,那么一方面需要政府更加科学地加强公共管理,提高事前预案、事中应急响应以及事后处理水平;另一方面也需要我们每个公民提高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在身处公共场所尤其是参加大型公众活动时多绷一根弦,比如多注意警示信息,不故意特立独行,听到报警后按照指导行事,人太多的地方尽量少去,等等,遇到事情理性处置,不盲从,不聚众,不轻信谣言,更不哗众取宠,才能够尽量规避此类“本不应该发生的惨剧”。否则,一味地批评这指责那,都只会陷入“事故—谩骂—再事故”的怪圈。

  截至目前,事故的真相还在调查之中,我们期待真相,也期待在真相中反思、进步。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