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安全生产文化漫谈之习惯最重要

  
评论: 更新日期:2013年05月29日

 清末以前,中国人走马路,习惯于靠左边。靠右走,是民国之后的事情。

南宋那个很有名的哲学家朱熹,出门走路,必定靠左。他的学生说:“老师,您走官道靠左,是怕跟人撞车,怎么走羊肠小道也靠左呢?这小路上又没马车,哪边好走就走哪边。”朱熹说:“君子为人处事,讲究不欺暗室,人前人后得一个样,有人管没人管得一个样,虽然这是小路,咱也得按照走大路的规矩走,这样才有助于修身。”然后朱熹又教导学生:“一个人要想做君子,对自己的要求得高一些,走路光靠左就行了吗?远远不够,你得走在长辈后面,以显示对人家的尊敬。如果长辈要求你跟他并排,你最后走在他的右边,以便保护人家。”

看起来,朱熹走路就像发达国家的司机开车,不管有交警没交警,有探头没探头,都按照交通规则行驶,这是个好习惯,值得我们现在绝大多数司机和行人学习。

朱熹不愧是哲学家,走路不但守规矩,而且把守规矩上升到“做君子”的层次来讲。对他这种人是不需要监管的,因为他是君子,而守规矩是君子之道,他宁可死了,也不会不守规矩。

发达国家的人都比较守规矩,比如交通规则,不管是否有探头,是否有交警在旁边,都会老老实实地按照规矩开车。这种守规矩的习惯不是天生的,据说发达国家的人到中国居住一段时间之后,交通违章现象不比中国人少。究其原因,绝大多数人都不是朱熹那样的君子,能够沾的眼前便宜,肯定也要沾一把。发达国家的人比较守规矩,我想起码有几条原因:一是违规代价很大;二是从小受到守规矩的教育,违规可耻的观念深入内心;三是有一个遵章守纪的环境,违规占便宜后,旁边的人不会艳羡,而是鄙视。

有一次我和同事研究一起违章行为后感叹:咱们都不是君子,如果换做我,在自以为安全的情况下,也会拿小命赌一把!我们国家安全生产立法才8个多年头,安全观念还远远没有深入人心,更别说形成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好习惯。我们处于转型阶段,是肩负打破过去,创建将来的一代人。要我们抛弃原来的习惯,改变为新的习惯,在思想上和行为上将要比其他时代的人付出更多,这需要我们在认识上有清醒的认识,这样在行动上会增加很多主动性。

一个新的规矩,要转变为新的习惯,如果这个规矩不符合人性中的懒惰天性,必然有一个强制的推进过程。怎么强制推进呢?一是培训,使大家知道新的规矩是什么。二是做错了处罚,通过利害关系使人遵守新规矩。三是要提倡一种氛围和共识,违反规矩者要受到舆论的谴责。在培训的过程中,要持续性地坚持,不能遵守一次违反一次,这样不但没有建立新规矩,还打破了旧规矩,使执行人员无所适从,导致更加混乱的局面。这是各级管理人员要特别注意的地方(举个例子:晚清大报《新闻报》刊登过一则新闻:1908年3月17日,两个法国人驾驶汽车从上海去杭州观光,在杭州城外出了事:他们的汽车按照新交规靠右走,对面的人力车按照老习惯靠左走,砰地一声撞在了一起,人力车夫当场死亡)。同样,对不守规矩的人,一经发现,必须处罚,不可使违规者心存侥幸。更重要的是,要形成守规矩的共识,违规者不但要受到经济和纪律的处罚,还要受到舆论的谴责,特别是他身边的同事和利害相关人的谴责,使每个人心理有“不守规矩会遭受白眼”的压力。通过上述方法,就完成了“知道规矩、执行规矩”的过程,再经过一段时间后,就形成了行为习惯。

行为习惯是要经过培训才能初步知晓,要经过强制约束才能坚持。更需要达成共识,在观念上深入人心,形成人人遵守,人人维护的局面,才可能成为真正的、持久的行为习惯。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