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浅谈我国的能源状况及应对能源危机的措施

  
评论: 更新日期:2016年02月01日

    能源,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也是民生的基本保障。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能源的依赖,特别是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依赖更加强烈,能源的直接或者间接消费已深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果没有了能源,我们的生活将寸步难行。
        在上个世纪,发达国家先后完成了工业化,消耗了地球上的大量自然资源,特别是能源资源,而在本世纪,一些发展中国家正在逐步实现工业,在这个过程中,能源的大量消耗是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上能源第二大生产和消费过。当前,处于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的中国,对能源的需求量巨大,而能源的持续供应,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总观我国的能源状况,有如下特点:
        第一,人均能源资源相对不足,资源质量较差。我国常规能源资源的总储量就其绝对量而言,是较为丰富的。2006年,煤炭保有资源量10345亿吨,剩余探明可采储量约占世界的13%,列世界第三位。中国拥有较为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折合年发电量为6.19万亿千瓦时,经济可开发年发电量约1.76万亿千瓦时,相当于世界水力资源量的12%,列世界首位。但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煤炭和水力资源人均拥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
        第二,能源消费以煤为主,环境压力加大。煤炭是中国的主要能源,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难以改变。相对落后的煤炭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加大了环境保护的压力。煤炭消费是造成煤烟型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随着中国机动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部分城市大气污染已经变成煤烟与机动车尾气混合型。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将给生态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
        第三,资源约束突出,能源效率偏低。中国优质能源资源相对不足,制约了供应能力的提高;能源资源分布不均,也增加了持续稳定供应的难度;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技术装备水平低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导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耗能产品能耗高于主要能源消费国家平均水平,据统计我国单位GDP的煤消耗量是日本的15倍,是美国的8.7倍。这进一步加剧了能源供需矛盾。单纯依靠增加能源供应,难以满足持续增长的消费需求。
        第四,市场体系不完善,应急能力有待加强。中国能源市场体系有待完善,能源价格机制未能完全反映资源稀缺程度、供求关系和环境成本。能源资源勘探开发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能源监管体制尚待健全。煤矿生产安全欠账比较多,电网结构不够合理,石油储备能力不足,有效应对能源供应中断和重大突发事件的预警应急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第五,能源供需形势从长期看依然十分紧张。我国的能源生产经过50年的努力,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能源紧张的矛盾明显缓解。然而与经济的长远发展需要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特别是洁净高效能源,缺口依然很大。2013年10月,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发布报告估算,中国10月石油进口量达到每日630万桶,超过美国的每日624万桶,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石油净进口国。报告预计,2014年中国的石油需求增速将在4%左右,达到5.18亿吨。石油和原油净进口量将分别达到3.04亿吨和2.98亿吨,较2013年增长5.3%和7.1%。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58.8%。
        第六,能源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进一步加剧,并开始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的范围仍在继续扩大。大气污染以煤烟型污染为主,烟尘和酸雨危害最大。最近几年,被人们广泛关注的污染物pm2.5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煤的燃烧造成的。
        通过分析我国的能源现状,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的能源状况不容乐观,能源短缺问题日益严峻。在当前以及以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里,能源问题是我们要面临的一大挑战。那么,我们又有那些措施日益严峻的能源问题呢?
        1,节约资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在过去的相当一段时间里,我国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粗放的经济模式,单一追求DGP的增长,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据统计我国单位GDP的能源消耗量是日本的15倍,是美国的8.7倍。由此可见,在提高资源利用率方面,我们有很大的潜能。在节约能源方面,我们可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经济增长模式,提升科技含量方面来着手。
        1,1,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经济增长模式,发展循环经济。目前,我国的产业的分布存在分散,分割,杂乱无序,随意排污的现象,严重浪费了资源,增加环保治理的成本。而循环经济能有效的这些问题的资源浪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要求从以下几方面调整展业的空间布局,实现生产和消费的有机统一:一是企业内部的清洁生产和资源的循环利用,通过企业内部资源利用最大化,环境污染最小化的集约型获得企业效益;二是产业园区生态工业网络,通过共生企业间的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多级使用,实现园区总体的资源和能源增值,获得丰厚的经济,环境,社会效益;三是区域和整个社会层次的物质循环流动体系,通过最大限度的理应资源和能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实现生产与消费的有机联系与可持续发展。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