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煤矿矿井水患治灾措施

  
评论: 更新日期:2023年04月28日

根据2009版《煤矿安全规程》及相关规定,结合矿井水患排查情况,特编制矿井水患防治预案措施。

一、编制目的

通过编制预案,排查矿井水患存在的主要危险因素和危险源,明确重点,及时消除隐患,防止突发水伤人和淹井事故,做到安全生产,以及矿井一但发生水灾事故时,能够安全、迅速、有效地抢救人员,控制和减少事故的损失。

二、矿井涌水基本情况

1、泰安矿区范围内地表为强烈切割中低山,地表冲沟发育,地形坡度大,多为季节性冲沟,地表水排泄条件较好。

2、泰安煤矿开采范围内无大的河流、水体、从历年来的煤炭开采情况看,煤层顶、底板还没有发现有溶洞、暗河,矿井直、间接冲水含水层为煤层顶板宣威组上段及飞仙关组下段,属裂隙、溶隙弱~中等含水层;其上的飞仙关组上段含水微弱,为相对的隔水层;再其上嘉陵江组属岩溶裂隙强含水层,在地表山顶有出露,但相距较远,对煤矿的开采影响较小。

3、矿井东南方有一个相邻的关闭矿井(白沙煤厂),经了解该矿是在浅部开采,两矿的巷道曾贯通过,贯通点以碹石密闭墙,在密闭墙以下留设有约30米保安煤柱,空区积水东回风上山流入东四运输平巷车场和井底东四水仓,采用37KW水泵经暗斜井排至上车场,再经主平硐自流出地面。

4、本矿暗斜井西翼采空区积水,随裂隙、密闭底板渗透流至2161水仓,采用水泵排至上车场经主平硐自流出地面。

5、近期正常涌水量为5—10m3/h,雨水天最大涌水量为20 m3/h。在二季度洪水季节,据去年洪汛期调查,最大涌水量为170m3/h其中主平硐以上约30 m3/h,主平硐以下约140m3/h,为此今年洪汛期有可能比去年有明显增大的可能。

6、排水系统:现我矿采用的是水泵分段式排水,矿井主平硐以上涌水经主平硐水沟自流出地面,主平硐以下分别有东四水仓、及2161井底水仓。各排水点设备配备如下:

三、矿井水灾主要危险因素和危险源

1、矿井开采煤层为近水平煤层,开采深度较浅,煤层在南边露头。矿井及周边矿井多年开采已使矿区周边地下水位下降,地面多处原有泉点水量减小或干枯,地表出现有裂隙(见宜宾市地质环境监测站提交的,洛亥镇泰和村4社片区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在雷雨季节矿井涌水量明显增加,尤其是大气长时间连续降雨,采空区涌水及涌水量增长幅度较大,顶板淋水、滴水面积和强度明显增大,表明地表水已经从岩层裂隙渗入井下,矿井涌水受地面降水影响明显,雨季洪水期矿井排水常有告急,因此,洪水期矿井涌水量是矿井水灾主要危险源。

2、矿井东南方已关闭的下部预计有大量的老窑水,两矿虽然留有50m的安全隔离煤柱,但测量稍有偏差或不按规范采矿、探放水措施不到为就及有可能超成透水事故。

3、矿区井田内有多条断层,多为透水性较强的正断层,但矿井已破坏断层,均未发现有大量断层水,因此断层水是矿井透水事故的一般危险源。

四、防治水措施

(一)地面防治水

1、在洪水期间,矿组织人员查清矿区和附近的地面水流系统、溪沟的汇水情况,疏水沟渠的排水能力。对主井口的防洪水沟进行清理,如井口外沿设置拦水沟,防止地表水灌入井下。

2、对井下直接影响的裂隙要进行填堵,防止地面洪水随裂隙大量涌入井下。

3、每次大雨后必须派专人检查矿井井田范围地面有无裂隙,地表塌陷等现象,发现漏水时要及时堵漏,防止淹井。

4、暴雨时,凡可能入水的平硐口和风井口都要设置挡水板,用黄泥封堵,防止水倒流入井。

5、在水季到来之前,对地面防水工程作全面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此外在雨季期间还应做好宣传组织工作。

(二)井下防治水措施

1、做好水文观测和矿井地质工作。

(1)收集地面气象,降水量与河流水文资料(流速、流量、水位、枯水期、洪期)查明地表水体的分布,水量的补给,排泄条件,查明洪水泛滥对矿工出口广场及居民点的影响程度。

(2)调查老窑和观采小窑的开采范围,开采经过,开采煤层及深度积水区域及分布状况,勘探钻孔及密闭的封堵情况。

(4)查明断层和裂隙的位置,错动距离,延伸长度破碎带和含水、导水性能。

(5)含水层与隔水层的数量、位置、厚度各含水层的涌水量,渗透性及其列开采煤层的距离。

(6)开采过程中,观测塌陷带、裂隙带、沉降带的高度,以及采动时涌水量的影响,判断是否透水等情况。

(7)通过探水钻孔和水文观测孔观测备种水源的压、水位和水量变化规律,查明矿井水的来源,及其补给关系。

(8)坚持“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原则,加强矿井水量调查等,掌握上部采空区及含水层涌水情况,做好预测、预报工作,配备足够的探放水机具。

(9)探水或接近积水地区掘进前或排放被淹井巷的积水前,必须编制探放水设计,并采取防止瓦斯和其他有害气体危害等安全措施。

(10)井下的防水工程和排水系统,每月要仔细检查。对密闭墙要进行检查,看是否墙内有大量积水,水量大的密闭要设置反水沟,使水流出。

(7)洪期前,对井下水仓进行清淘,保证水仓正常储水。

2、防洪检查工作

(1)六月份由矿组织一次全面检查,所有密闭墙是否有积水现象,一旦发现,必须采取技术安全措施后,进行放水处理。

(2)在雷雨季节前,检修好(排水和配电设备)、准备好、储备够排水设备物资、防洪工具、雨具及抢险器材,并设专人负责保管,不得丢失挪用,并定期检查维护和清理。

(3)由于东翼上部区域已经回采完毕,采空区涌水部分流入东四水仓,大部分流入2161水仓;为保证本年度防洪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将进行大排量水泵更换工作,更换采用75kw水泵,安装水泵和附属机电设备,检修水泵、必须在5月份前完成,全部完成检修和安装试泵工作,并进行一次联合排水试运行。经常检修水泵、排水管路,供电电缆和巷道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4)检修好柴油发电机作为自备电源,当电网停电时,确保矿井能正常抽风排水。

(6)对井底水仓进行淤泥清理,确保水仓容积能够满足需要,水仓容量和设备选型要留有足够余地,提高矿井防水抗灾能力。

3、井下探水

在掘进过程中必须坚待“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原则,采掘工作遇下列情况之时,必须按《规程》规定探水掘进。

(1)接近水淹的井巷、老窑或小窑时;

(2)接近水文地质复杂的区域,并有出水征兆时;

(3)接近含水层、导水层、溶洞、等连通的断层破碎带时,底板原始导水裂隙有透水危险时;

(4)接近有水或稀泥的地区和可能出水的钻孔或其它可能出水的地区时;

(5)打开隔离煤柱放水时;

五、防治水预案措施

(一)组织措施:

1、 成立防治水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袁仲国

副组长:卢王强、周庭才

成 员:薛大刚、艾华军

2、组长全面负责方案的确定工作;

3、副组长负责方案的编制,组织安排好贯通工作所需的人、财、物,并严格按照措施的要求组织安排好整个防洪工作;成员负责完成组长、副组长、现场指挥交代的任务;

4、成员全面负责方案的贯彻、实施、跟踪检查,现场由瓦检员、电工、水泵司机负责;

(二)职责:

1、在洪水期前,进行全面水患调查,查明矿井周围小窑及地表水情,定期收集、调查和核对相邻煤矿和废弃的老窑情况,并在井上下对照图上标出其井田位置、开采范围、开采年限、积水情况。

2、每年雨季前必须对防治水工作进心进行全面检查,雨季受水威胁的矿井,应制定雨季防治水措施,并应组织抢险治灾队伍,储备足够的防洪抢险物资。按时召开专题会,安排、布置检查防治水工作。

3、严格执行“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有采”的水害防治十六字原则,落实“防、堵、疏、排、截”五项综合治理措施。

4、技术负责人每季度必须组织一次对矿井水患调查。查明矿井和采区水文地质条件,制定水害防治的专项措施。

5、解决防治水工作所需的人、材、物。

(三)、水灾发生时的应急救援预案

1、调度室接到水灾事故发生信号后,按《矿井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中规定的顺序立即通知矿长、业主、矿井主要负责人、技术负责人等有关人员,矿长应立即启动《矿井重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首先立即撤出灾区人员和停止灾区供电→了解灾情→召请矿山救护队→成立抢救指挥部、组织人员进行抢救→矿山救护队旱灾入灾区救人、侦察→指挥部根据灾情制定救灾方案→救护队进行救灾工作,直至灾情消除。

2、水灾事故处理预案

3、透水现场人员的行动原则

(1)、水势不严重时,现场人员设法堵住出水地点,突然透水时除立即报告上级领导外,应发扬临危不惧的精神,在现场管理员及班组长或老工人的指挥下,尽力就地取材,加固工作面,设法堵住出水点,以防事故继续扩大。

(2)、如果水势很猛无法堵住出水点,现场人员则应有组织地沿着避灾路线迅速撤到上水平或地面。

(3)、如果透水点是独头巷道,井下人员来不及撤到安全地点,可能时进入上山巷道内,保持镇静,等待抢救。

4、发生透水事故时的抢救措施

(1)透水后,应在可能的情况下讯速观察和判断透水的地点、水源、涌水量、发生原因、危害程度等情况,按照避灾路线,迅速撤退到透水地点以上的水平,而不能进入透水点附近及下方的独头巷道。

(2)行进中,应靠近巷道一侧,抓牢支架或其他固定物体,尽量避开压力水头和泻水流,并防止被水中滚动的矸石和木料撞伤。

(3)如透水后破坏了巷道中的照明和路标,迷失行进方向时,应朝着有风流通过的上山巷道方向撤退。

(4)在撤退沿途和所经过的巷道交叉口,应留设指示行进方向的明显标志,以提示救护人员注意。

(5)如唯一的出口被水封堵无法撤退时,应有组织地在独头工作成等侍救护人员营救,严禁盲目潜水逃生等冒险行为。

(6)被涌水围困无法退出时,应迅速进入避难硐室或构筑临时避难硐室等待营救。避灾时要有良好的精神心理状态,应用敲击的方法有规律、间断地发出呼救信号,向营救人员指示躲避处的位置。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