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高温作业危害及预防保健措施

  
评论: 更新日期:2011年07月10日

  2、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  中暑按发病机制可分为三种类型:即热射病(包括日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这种分类是相对的,临床上往往难于区分,常以单一类型出现,亦可多种类型出现,我国职业病名单中统称为中暑。

  (1)热射病:由于人体在热环境下,散热途径受阻,体温调节机制紊乱所致。临床特点是,在高温环境中突然发病,体温可达40℃以上,开始时大量出汗,以后出现“无汗”,并伴有干热和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2)热痉挛:由于大量出汗,体内钠、钾过量丢失所致。主要表现为明显的肌肉痉挛,伴有收缩痛。痉挛以四肢肌肉及腹肌等经常活动的肌肉为多见,尤以肥肠肌为最;痉挛常呈对称性,时发作,时而缓解。患者神志不清,体温多正常。
  (3)热衰竭:多数认为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皮肤血流增加不伴有内脏血管收缩或血容量的增加,不能满足以有效的代偿,导致脑部暂时供血减少而晕厥。

  3、中暑的治疗  中暑的治疗原则:主要依据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进行对症治疗,体温升高者迅速降低体温。

  (1)轻度中暑:应使患者迅速离开高温作业环境,到通风良好的阴凉处安静休息,给予含盐的清凉饮料,必要时给予葡萄生理盐水静脉滴注。
  (2)重症中暑:①热射病:迅速采取降低体温、维持循环呼吸功能措施,必要时应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②热痉挛:及时含盐清凉饮料,必要时给予葡萄生理盐水静脉滴注。③热衰竭:使患者平卧,移至阴凉通风处,口服含盐清凉饮料,对症处理。

  (六)防暑降温的措施

  1.技术措施

  (1)合理设计工艺流程:合理设计工艺流程,改进生产设备和操作方法是改善高温作业劳动条件的根本措施。如钢水连铸、轧钢、铸造、搪瓷等生产的自动化,可使工人远离热源、同时减轻劳动强度。热源的布置应当符合下列要求。①尽可能的布置在车间的外面;②采用热压为主的自然通风时,尽量布置在天窗的下面;③采用穿堂风为主的自然通风时,尽量布置在夏季主导风向的下风侧;④对热源采取隔热措施;⑤使工作地点易于采取降温措施,热源之间可设置隔离墙(板),使空气沿着隔离墙上升,经天窗排除,以免扩散到整个车间。热成品和半成品及时运出车间或堆放在下风厕。
  (2)隔热:隔热是防止辐射的重要措施。可以利用水或导热系数小的材料进行隔热,其中尤以水的隔热效果最好,水的比热大,能最大限度地吸收辐射热。
  (3)通风降温:①自然通风:任何房屋均可通过门窗、缝隙进行自然通风换气,高温车间仅仅靠这种方式是不够的,热量大、热源分散的高温车间,每小时需换气30~50次以上,才能使余热及时排除,此时必须把进风口和排风口配置合理,充分利用热压和风压的综合作用,使自然通风发挥最大的效能。②机械通风:在自然通风不能满足降温的需要或生产上要求车间内保持一定温湿度时,可采用机械通风。

  2.保健措施

  (1)供给饮料和补充营养:高温作业应当补充与出汗相当的水分和盐分。补充水分和盐分的最好办法是供给含盐的饮料,一般每天供水3~5L,盐20g左右
  (2)个人防护:高温作业的工人工作服,应以耐热、传导系数小而透气性能好的织物制成。防止热辐射,可用白帆布或铝箔制的工作服。
  (3)加强医疗预防工作:对高温作业的工人应进行就业前和入暑前的体格检查,及时发现职业禁忌症。

  3.组织措施:加强领导,改善管理,严格遵守有关的高温作业卫生标准搞好本单位防暑降温工作。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